
2025年3月25日上午,中国经济研究院第一期学术沙龙在研究院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特邀的专家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刘西川教授。刘教授深耕于农业金融、合作金融和合作社研究领域,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及《中国农村经济》等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并出版多部著作。本次沙龙,他做题为《追求选题新与破题准的社科项目申报》的专题分享。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各学院科研骨干及教师代表参加本次沙龙。沙龙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林教授主持。

刘西川教授开篇强调,社科项目申报的核心在于“选题新”与“破题准”的辩证统一。他指出,选题需实现“现实导向→理论缺口→加限定语”的三维耦合,通过限定语聚焦特定问题,同时突破传统研究范式。
具体而言,选题新强调研究问题需紧密关联新事物、新现象或新矛盾;破题准需针对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目标明确、逻辑清晰,避免泛化表述。
刘教授以“采松茸”案例阐释选题重点:应聚焦“结果”而非“过程”,即通过限定语提炼核心矛盾(如“松茸产量下降”),而非赘述采集艰辛。他提出“三步限定法”,即第一步从B及其影响因素出发限定A,第二步从A与B的关系限定B,第三步构建“A*→B*”新问题。其中,“答域”和“问域”的界定是关键问题。选题的新颖体现在“连根拔起”,需要警惕过于笼统的倾向。
在方法论的实践上,需要注重从理论到应用的路径设计。刘教授结合浙江经验与数字化转型案例,强调社科研究需坚持“问题导向”与“研以致用”。他提出两种范式:“目标+机制”,在题目中明确研究目标(如“促进就业”),落脚于作用机制;“现象+路径”,以现象切入,提出解决路径。问题要体现在题目中和落脚要在于“机制”或者“路径”,可以使用造词法则,集中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手段上。他通过煮面条咸了的例子,形象的用“中和”和“稀释”方法作为问题解决路径的选择。
刘西川教授的讲座为社科项目申报提供了方法论与实践指南。其“选题新”与“破题准”的核心理念,不仅适用于国家级项目申报,更为学术研究指明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根本方向。与会者表示,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可操作性,为科研项目申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辑 | 周 煜
初审 | 白 洁
审核 | 冯 林